余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2636|回复: 1

没有尊重何谈教育[转帖]

[复制链接]

49

帖子

0

威望

0

金币

小学一年级

Rank: 2

发表于 2004-6-12 0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属地:浙江
]正确对待孩子的“人格”,实际上是“正确评价孩子”的继续。

近一时期,我们与北京一些中学的家长学校联合,在学生中相继搞了“你最喜欢怎样的父亲母亲”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深思:

每所学校均有半数以上的孩子强烈反对父母不尊重自己,对自己进行“三翻”(书包、抽屉、日记),强烈反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不给孩子自由——有的学校的比例数字甚至超过了70%;

有50%以上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尊重子女的人格,能够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沟通,有将近50%的孩子希望父母与自己是地位平等、感情亲密的朋友关系。

大家有这样的体会:在“同事”面前,我们一般采取的态度是“尊重”,因为我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共同去完成任务;在“朋友”面前,我们一般采取的态度也是“尊重”,因为我们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互相帮助,进行交流。

但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很少注意“尊重”。

面对孩子,做家长的往往强调的是“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如家长”,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名副其实地当一个“家长”,就总是能以“指挥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在日常我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命令、监督、批评、训斥和否定,而丝毫不用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

同时,作为一个家长,我们也就理所应当地“有权力”要求孩子“向我们靠拢”,要求孩子“向”我们沟通(不是“和”我们沟通),要求孩子必须把学习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与他人交往状况等所想所做不断地向我们汇报,一句话:就是要把自己的一切“隐私”向我们公开。

家长为什么要求孩子这样做?是因为家长的地位所决定。因为家长的地位高于孩子,因此必然认为自己有权力要求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孩子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的意愿(而许多时候我们的意愿往往是以“命令”的方式出现)。

当家长不断向孩子“发布命令”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在人之上应视别人为人”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往往忽视了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一个“人”,一个应该有着自己的需求、见解、情感、情绪、地位、自尊和生活圈子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堂堂正正的“人”。

由于我们忽视了孩子的“人格”,所以必然导致我们对孩子采取错误的教育措施。

1、“过分保护”:

由于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家长 “太爱孩子”,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产生了一个“怕”字——怕孩子吃亏、怕孩子犯错误、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前途不好……因此对孩子采取了“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有着如下表现:

表现一,养宠物:有的家长拿孩子当宠物养着,家长尽自己一切力量,为孩子提供一切尽可能提供的“外界条件”(主要是生活的、物质的),同时对孩子只有一条要求:要听话。只要是家长的指令,孩子就要服从,否则就是对不起家长投入的“这么多的心血”,就是“没良心”,就是“大逆不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只知道服从家长的命令,只知道享有“送来的一切”,最终导致严重缺乏自立能力——宠物是没有自我谋生能力的。

表现二,管犯人:有的家长拿孩子当犯人管着,对孩子缺乏信任,无视孩子的自尊及隐私,惯用的手法是“三翻(翻书包、翻抽屉、翻日记)一看”(采用一切形式来“观看”、同时不排除“偷看” 孩子在干什么)。有一位大学生这样评价家长的做法:他们(指自己的家长)把翻看日记看成了是了解我的最好途径,他们做到了,我的一切他们都熟知了,但这样做除了让我感到伤害,没有任何意义——这个孩子考上本市的大学以后,虽然家庭就近在咫尺,但她不爱回家,几个月也不愿与父母见面。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送进了大学,可如今孩子却视家长为“陌路之人”,连见面都不愿意——此时的家长只是觉得特别“冤”,只是认为孩子“没良心”,可是家长就为什么不深入想一下,究竟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无独有偶,我孩子的一个大学同学,刚一进清华就把“出国”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是为了获取外国的文凭,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家长的控制。因为她的父母每星期都要开车到清华与她见一回面,让她汇报一周的学习生活,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情况”。

这位学生的母亲和我姑娘聊天时,总说孩子“没良心”,可她很少想到,孩子在家没有一个正常人的地位,没有一个正常人的自尊,自然也就失去了对家庭的感情。

表现三,捏面人:一些家长机械、片面地认识了“教育”的过程,认为教育孩子就像工业生产中加工产品,认为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塑造”的过程。

在这种观念下,家长把孩子当成了没有思维、没有生命力的“原材料”,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采取的是“命令式”——只要求孩子“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更不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经常对孩子说:我是你亲爹妈,你就得听我的;我是你亲生父母,我能害你吗?听我的没错;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就成为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掌握多种技能(书法、绘画、计算机考级、英语达标)的过程。

在家长的“强迫塑造”下,孩子成为了只知道服从命令的“机器人”,使自己在做各种事情时都会显得很消极、缺乏责任心。由于一切都要听命于家长,使得自己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而变得性格孤僻;由于“自我价值”无法得到充分肯定与展示,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之中(用孩子的话来讲就是特“郁闷”)

“捏面人”的结果必然使孩子成为缺乏思维、缺乏志气、缺乏活力的“面人”。实际上是“过分保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父母只强调自己的意愿,不想理解孩子的表现。

工业生产与家庭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工业产品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投入使用;而孩子是有思维有生命的人,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家中用各种技能把孩子塑造完毕以后再去适应社会,而是要让孩子具有“再学习、再创造”的本领,能够在走入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2、强迫性关怀:

什么是“强迫性关怀”?也叫做“过度关怀”。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特别需要孩子依赖自己,总爱向孩子提供孩子不需要的帮助,从而使孩子不能独立,必须长久地依赖家长。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陪读”——从小学开始,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怕孩子“出错”,就守候在孩子身边,为孩子“读题”,为孩子提供正确的“答案”(不是方法和思路)。久而久之,孩子发展到离开了家长的辅导自己就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此时的家长从精神上感到了满足,颇有一种“成就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看,你还是离不开我吧”,丝毫不考虑孩子将来离开你以后怎么办?

“强迫性关怀”不是无私的,而是有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或愿望;是一种展示自己向别人“施恩”的筹码;是想为长期控制别人拥有一个理由。

北京一名叫陈旭的孩子,就饱受母亲的“强迫性关怀”。尽管陈已24岁,已经参加工作,但其母在陈上班时经常追出房门叮嘱“注意交通安全、注意别冻着”。陈旭的母亲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父母指引方向,必须管着点。陈想另立门户,母亲则用断绝母子关系相要挟;陈要交女朋友,也必须经过母亲的严格审查。平时母亲对陈的管教原则是:不许插嘴、不许顶嘴、只能服从;而管教方式则经常是:拽头发、打耳光、又掐又拧——母亲多次说:“我管我们家孩子,就用这种方法”。在母亲的“强迫性关怀”下,陈被“爱”得甚至产生过跳楼念头。

长期的溺爱,使陈对父母之爱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是自己应当享有的,不懂应当怎样回报父母;而长期的乱爱,使陈的心中牢记了父母的错误管教方式,酿成了对父母的不满,甚至使陈产生“盼望父母出意外”的罪恶念头。

经过长期累积,陈旭对母亲错误管教方式的不满终于转化为仇恨,终于酿成惨剧——2000正月十五将杀父母杀害在家中。在监狱中陈旭说:我罪大,但我不“恶极”,我杀父母是因为事出有因——虽然社会不可能饶恕陈所犯的罪行,但是我们不能只用“陈旭生性残忍”一种原因来解释其犯罪行为的原因,从其犯罪中也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强迫性关怀”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3、强买强卖:有的家长认为:只要我是为了孩子好,那我无论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都是应该的,哪怕是错的,孩子也应该体谅父母的苦心,也应该接受。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家长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大旗,经常用“忠言逆耳”来掩盖自己在态度和语言上的不正确之处,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名人语录”来掩盖自己在内容上的错误。丝毫不考虑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和有效,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感受。只是认为这些话出自于家长的口中,所以孩子必须接受;只要求孩子“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更不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经常对孩子说:我是你亲爹妈,我能害你吗?你就得听我的。

大家知道,“商品卖不出去就是废品”,但是,商品“强卖”出去也可能成为废品。因为它强烈地伤害了接受者的感情,容易引起其强烈的抵触,虽然表面上被迫接受,但实际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孩子上了中学,开始进入了“人格独立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在心理上迫切地想独立,但在能力上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因此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很矛盾的状态。

这时候的孩子,最渴望的是独立思考,最需要的是帮助,最需要一个“参谋”进行出谋划策,帮助孩子逐步提高完善综合素质,尽快完成从“想独立”到“能独立”这一转变过程。最反对身后有一个司令来对自己命令与指挥——孩子为什么逆反,就是因为家长强买强卖。

面对孩子们在调查表中的选择结果,真让家长们伤心:为孩子尽心尽力可最终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真让家长们寒心:全心全意为孩子,可是孩子怎么这么“没良心”、不体谅家长的苦衷。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们更应该警醒:正是我们当家长的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不足,正是由于我们对孩子缺乏尊重,才使得孩子远离了我们。

尊重对方是建立良好关系的保证,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基础。与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关系,孩子对家长的言行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苦口婆心所说的一切就会让孩子觉得“巨烦”,也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101网校帮助您的孩子提高成绩 http://www.yuyaoed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帖子

0

威望

0

金币

小学一年级

Rank: 2

发表于 2004-6-15 22: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属地:浙江
教育是要改造人,而不是要迎合人。
      过于尊重实际上就是迎合学生的现状,而尊重的本质是人格的平等,绝非表面上的、所谓的欣赏教育。这样只会培养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心态,导致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的缺失。
      过于强调可能会适得其反,就象“只有不会教的学生,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要么是无知,因为它违背哲学原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要么是狂妄,好象自己就是万能的全才,事实上他们什么都不是,要么是脱离一线的官僚,要么是标新立异的学究。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空头。中国的教学有些无药可救的味道,社会风气严重败坏、指导思想不伦不类,只是千千万万凭着良心和责任呕心沥血奋战的一线教师在默默耕耘。中国的教育就这样在苟且残生中步履艰难的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宁波市网络警察工作室 宁波市网络警察工作室

浙公网安备 33028102000108号

举报电话|反馈|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余姚论坛 ( 浙B2-20110426-4 )

GMT+8, 2024-5-22 02:39 , Processed in 0.0870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下载明生活客户端
下载浙江政务服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