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远东单元(0574—YY—LZ—07)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已由余姚市人民政府批复,现就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01 规划总则 1.1 规划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落实《余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相关要求,衔接落实工业集聚区、工业二次开发等专项规划,并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区块内相关项目的引进计划,拟对远东单元控规进行修编。 修编工作将进一步明确工业地块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明确本编制区的发展方向及策略,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有序开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1.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版); 3、《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2024年); 4、《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2021年); 5、《余姚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 6、《余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7、《余姚市工业集聚区规划(2021-2035年)》(在编); 8、《余姚市工业用地二次开发专项规划(2024-2035)》; 9、《余姚市综合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50年)》; 10、《余姚市防洪排涝规划》(2016 年水利); 11、《余姚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修编(2022-2035)》; 12、《余姚市主城区环卫设施布局规划》; 13、《余姚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修编)》; 14、《余姚市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修编(2021-2035)》; 15、《余姚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 16、《余姚市燃气专项规划(2023-2035)》; 17、《余姚市城区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在编); 18、《余姚市污水工程专项规划修编(2022-2035)》; 19、《余姚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20、其他相关规划及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21、国家及省、市有关现行法规、规范及规定 1.3 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规划编制单元位于余姚市梨洲街道,具体范围为东至城东路、南至南环路、西起中山河、北到谭家岭东路,总用地面积约2.39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期限与《余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保持一致,规划基准年为2024年,规划期至2035年。 02 功能定位和规划结构 2.1 功能定位 余姚市重要的城南综合门户片区;都市工业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 2.2 规划空间结构 本规划区的规划结构为“两心、二轴、三片区”。 两心:北片公共服务中心和南片产业服务中心; 二轴:沿南雷路商务发展轴;沿谭家岭东路商业发展轴; 三片区:南雷路商务公建区,谭家岭东路商业居住区和远东工业城产业区。 03 控制单元规划 3.1 控制原则 控制单元提出总量控制、动态平衡、弹性开发的管控原则。通过约束总量管控、人口规模等重要指标,合理控制整体开发强度,保障配套设施充足。单元内各地块在实施中对控制指标的调整,必须在单元内满足总量管控的前提下保持动态平衡。 3.2 控制规模 (1)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本区规划居住人口3.40万人。 (2)用地规模 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239.66公顷。 建设用地235.41公顷,占总用地的98.23%,非建设用地4.25公顷,占总用地的1.77%,均为河流水面。 3.3 单元划分 从现状工业聚集、产业定位、交通分区等方面综合考虑,将规划区划分为2个单元,单元编号:LZ07-01、LZ07-02。 3.4 控制内容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239.66公顷,居住人口3.40万人。总建设容量为344.61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每个控制单元的总建设容量不得突破。 04 用地规划 4.1 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79.7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87%。主要由二类城镇住宅用地和居住与商业服务业混合用地两部分组成。 4.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区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3.6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81%,主要为中小学用地、科研用地、机关团体用地等。 4.3 商业服务业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10.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58%。 4.4 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55.97公顷,位于远东工业城内部,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78%。 4.5 交通运输用地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60.0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51%。 4.6 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0.3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6% 4.7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面积14.8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29%。包括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 0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1 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社区管理和空间布局体系,城市社区配套设施遵循“分级配套,共建共享;分类实施,公益优先;因地制宜,弹性引导”的原则。 5.2 配套要求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结合余姚市实际情况以及本规划区特色、人口规模及规划编制单元划分,本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套类别按照十五分钟、十分钟及五分钟生活圈要求进行分级配置,部分设施结合周边生活圈居住区布局。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市(县)级、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设施,配置完善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设施,主要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商贸服务、社区服务、邮政电信以及市政公用六项设施。 06 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6.1 绿地系统 绿地主要由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组成,规划总用地面积14.8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6.29%,其中公园绿地11.95公顷、防护绿地2.86公顷。 6.2 水体系统 规划水域4.25公顷,水面率1.77%。规划区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考虑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形成连续的游憩绿道、开放沿河空间。规划形成本区河网水系包括中山河、东山河与工业城内河。 6.3 开放空间设计规划 充分利用自然水系创造精彩、有序、网络的绿色空间体系,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景体系。整体打造“一轴、一环、两心、多点”的景观结构。 一轴:南北向的东山河,工业城内河形成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休闲轴线,串联公园与多条绿线; 一环:园区内形成滨河景观环,打造现代生态景观环; 两心:分为居住组团景观核心和工业园区景观核心,在远东大楼与水系景观交汇处形成工业园区域的景观核心,规划公园与东山河处形成居住组团景观核心; 多点:以街头公园、滨水休闲节点形成多个片区景观节点。 07 道路交通规划 7.1 道路系统规划 (1)货运主通道 规划货运主通道为南环路,结合远东工业城出入口布局,远东工业城货运车辆出入经由远东中八路-南环路路口,中山南路-南环路路口组织。 (2)干路网系统及路网密度 规划“三横三纵”的干路网结构。其中“三横”为快速路南环路、主干路谭家岭东路、次干路黄山东路,“三纵”为主干路南雷南路、主干路城东路、次干路中山南路。 规划南环路为“高架+地面道路”形式,高架段横穿南雷南路、远东中八路和中山南路,形成分离式立交。规划沿城东路-南环路路口东、西两侧设置2对上下高架匝道,实现地面和高架交通的互通。 规划区用地面积239.66公顷,道路长度约19.179千米,道路面积59.21公顷,道路网密度为8.00km/km²,其中快速路+主干路密度为1.75km//km²,次干路路密度为1.13km/km²,支路密度为5.12km/km²,道路面积率为25.15%。 7.2 公共交通 (1)轨道交通站点 规划区东北角沿谭家岭东路谋划有市域轨道11号线,且在谭家岭东路-城东路路口内谋划设置城东路站点。 (2)公交首末站 规划区内规划1处公交首末站,位于城东路西侧、绿荫路北侧,邻近谋划市域轨道11号线城东路站,可实现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交通之间的短距离接驳。 (3)公交线路和公交停靠站规划 规划区内公交线路主要沿东西向谭家岭东路和南北向南雷南路、中山南路等运行,沿路布设公交停靠站。 在保留规划区内现状在运营的公交停靠站的前提下,依据公交停靠站设置原则另外新增6对公交停靠站。 7.3 交通设施 规划区内规划8处公共停车场(库),其中1处为独立占地的公共停车场。 08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8.1 给水工程 根据《余姚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22-2035)》规划本区由七里浦水厂和城东水厂联网供水。 规划保留南环路(公园大道)、城东路上DN1000原水管道,保留谭家岭东路(DN500)、南雷路DN600、黄山路(DN800)、中山南路(DN400-DN800)给水管道,随城市开发和道路建设铺设给水配水管道,生活供水管网采用环网系统,主干管管径宜≥DN400,间距控制为800~1000米;配水管管径一般采用DN300,间距控制为300~400米。采用生活、消防合一的供水管网系统。 8.2 排水工程 规划本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雨水根据分散、合理、就近的排放原则,分片排入河网。由于本地块雨水主要通过东山河排放,东山河不能满足本地块及周边地块雨水的排放要求。 (3)污水工程 根据《余姚市污水工程专项规划(2022~2035)》,本区污水经区内管道收集后接入谭家岭东路、黄山东路和城东路上的污水干管,通过泵站提升至小曹娥污水处理厂处理。 保留远东工业城泵站和东1#泵站两处污水泵站。 8.3 电力工程 根据用电负荷预测和电力部门相关规划,本区用电由现状的110kV远东变和地块周边待建的110kV南雷变和110kV明伟变联合供电。 8.4 邮政通信工程 本区块规划新建2处模块机房,模块机房可敷设于其他建筑物内,通过光缆和通信目标局环网连接,宜实现双归属。 规划电信、移动、联通的无线基站按服务半径400-600米布置,规划要求不同通信营运公司尽量采用同塔不同平台布置,基站选址采取预留土地自建或结合建筑建设。完成5G网络的同等覆盖。 通信线路采用管道敷设形式,并与市政道路建设同步,主干路布置12-15孔,次干路和支路布置6-9孔,包括电信、移动、联通、广电以及备用孔数。 8.5 燃气工程 本区域管网为中低压二级管网供气,管道管径为De110、De160,采用区域调压和箱式调式相结合的调压方式,管道配合市政道路及小区建设,同步实施,逐步覆盖至工业用户。 8.6 环卫工程 (1)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 规划区内不设置垃圾中转站,垃圾转运依托周边地块。 (2)公厕 规划区内共布置公厕7座。 09 防灾规划 9.1 防洪排涝 防洪标准:50年一遇; 排涝标准: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 9.2 消防规划 本区域消防依托城区消防站,区域内部不再单独设置消防站。 消防水源以市政给水管网供水为主,积极利用河道等天然水体资源,高层建筑、大型公建等消防用水量大的建筑应修筑人工水池确保消防用水。室外消火栓间距规划不大于120米,保护半径不超过150米,道路宽度超过60米时应双侧布置。利用天然水源作为消防水源的,要设置消防车取水口和消防泵取水埠口。 9.3 抗震 本区地震动参数为0.05g(Ⅵ度)。 9.4 地质灾害防治 本规划区域为地面沉降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规划区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沉降、塌堤等,应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格执行地下水开采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工作。 10 人防规划 规划区地面疏散通道为片区内主次干道,其中东西向为谭家岭东路、黄山东路、南环路(公园大道),南北向为南雷南路、中山北路、城东路。 规划结合公园绿地设置2处疏散集结点。 规划设置防空警报设施2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