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名字就叫老钱吧 于 2015-12-26 09:51 编辑
在四明山中的梁弄镇,有一座民间藏书楼——五桂楼,里面珍藏着50000多卷古籍。就余姚当时所属的越地而言,五桂楼是"藏书之富甲越中",对整个浙东来说,五桂楼仅次于宁波天一阁,而被称为"浙东第二藏书楼"。
五桂楼坐落在梁弄镇洞门里,有一条卵石砌成的路直通大门。
这是一幢两层三楹楼房,四周是3米多高的风火墙,楼的两侧各有5个高耸的马头,用来防火防风。大门在围墙的西端,进门便是前院。
五桂楼建于清嘉庆丁卯年(1807年),系梁弄人黄澄量专门用来藏书而建造的。黄氏商贷有黄必腾等兄弟5人,在南宋时同科中举。过去中举叫"蟾宫折桂",因此号称"五桂"。
院子里有桂花树和柿子树,绿荫婆娑,花香袭人,灰尘不蒙,市声不喧,加上那些石桌假山的小品,花草虫鸟的声色,使五桂楼显得格外幽静和清雅。
匾额上所提"五桂楼"三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胡芹所书,笔力雄健,遒劲挺拔。
楼中还有一块匾额,上书"七十二峰草堂",是另一位清代书法家吕屐山所书。
在距离五桂楼不远的正蒙街上,有一所百年老学校也为余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蒙学堂,当时是四明山上的最高学府,也是余姚三座老校之一,同时也是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旧址。
说到正蒙学堂,首先要提到这所学校的创始人黄守斋。黄守斋(1854—1926),字廷范,因其书房叫“守约斋”,故称守斋先生。清咸丰四年,黄守斋出生于梁弄横街三房里。年少时就读于五桂楼私塾,聪明好学,每次作文,总受到师长的赞赏。
光 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确定近代新式学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废止科举。当时地处偏僻山区的梁弄, 一 方面传统私塾日渐衰落,另一方面新式学堂尚未创办。于是,锐意革新的黄守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毅然回到家乡梁弄,兴办学堂。
经过多方努力,共得学田80余亩,暂借黄氏真门祠堂做临时校舍,招生开学,定名“正蒙学堂”。守斋先生自任堂长,有学生10余人,开设国文、算学、经训等课。
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学校有学生120余人,遍及姚南诸乡和上虞东片乡镇。在课程设置上,除国文、算术、代数、历史、地理等科,还有一般学堂尚未开设的英语、经训科。
1926年秋,黄守斋先生逝世,学校由原教务处主任邵之炳担任校长。在他任期内修筑了围墙,建起“西式”校门,扩辟操场。
1945年1月21日至30日,具有历史意义的“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在正蒙学校礼堂召开,会上宣布成立浙东行政公署,建立了“行政、财务、新闻、教育”等政府机构,通过了《加强文教统一工作的提案》。这次会议的召开,大大激发了全体师生的革命斗志。
岁月悠悠,如今的正蒙学堂已108岁了,校舍仍在,但已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这里成为余姚的一个旅游景点和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 统教育的场所。百余年来,正蒙学校不但为姚南四明山地区培养了数万名知识人才,还传播了浙东红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革命英才。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